在食品安全监管环境日益复杂的背景下,食品快速检验作为一种新型监管手段,是食品安全保障的重要技术支撑。目前,食品快速检验装备已大量应用于工商、食药监系统中,不仅应用在重大活动保障和每年五一、中秋、国庆、元旦、春节等节日期间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还广泛应用于日常巡查开展快速检验工作以对流通、餐饮环节进行日常监管。
一、前锋区食品快检工作基本情况
前锋作为一个新成立、经济欠发达的新区,监管对象“小、多、杂,法制意识淡薄,自律能力低”,基层监管人员少、任务重,为进一步提高基层监管工作能力和监督抽检工作的靶向命准率,全面提升基层监管效能和监管水平,我们将食品快检作为当前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手段。全区分别在前锋食品药品监管所、代市食品药品监管所、观阁食品药品监管所设立食品快速检验室,配备了食品安全监测箱、多参数食品安全速测仪、酒醇速测箱、便携式农药残留速测仪等仪器设备和检测试剂32件套,具备吊白块、农药残留、过氧化值、亚硝酸盐、硼砂、甲醛、二氧化硫、罂粟壳等24个检测项目的快速定性检测能力,同时,具备甲醛、二氧化硫、吊白块、亚硝酸盐、农药残留等5个常规检测项目的定量检测能力。以前锋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检测室为例,从建所到今,已抽检农产品样品200多组,检测出不合格食品4个品种16批次,下架退市农产品260公斤。此外,利用快检技术处理8次群众投诉举报,20场现场快速检测,未发现较大安全隐患。
二、快检检测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食品快速检测技术,因其简易、快速、便携,能低成本、高通量地开展检验工作,是新形势下解决监管难题的一个有效工具。在日常监管的应用中,基层监管部门执法人员一般都是通过“望、闻、问”的方式开展日常监管工作,但是一些具有隐蔽性的食品安全问题难以发现,如农药残留,兽药残留,超量、超范围或非法使用添加剂等。而在日常监管中加大对快检技术的应用,就可以有力的解决这些问题。利用食品快速检测,实验准备简化,样品前处理简单,操作方法容易,同时许多快检项目半个小时左右就能出结果,结果的判断较为直观。其次,由于监管对象“小、多、杂,法制意识淡薄,自律能力低”,在监管过程中时有遇见疑似问题食品,而监管对象又胡搅蛮缠的情况时,现场快速检测能够起到很好的威慑和教育作用,帮助监管对象准确认识和发现自己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应该注意的事项,进一步有效的规范生产经营行为。此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强调“痕迹监管”这一理念,快检技术的应用可以作为日常监管的重要痕迹,既可以体现工作效果,也可以作为评价监管对象的依据。二是应用到稽查案件查处中,食品快速检测技术可以提高案件打击的准确度,拓宽案件来源渠道。今年我们通过快检技术发现一起黄花菜二氧化硫残留超标案件。三是在日常监管中有针对性的开展快检工作发现“问题”产品,对快检发现的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和隐患及时进行排查,组织专项整治或监督抽验工作。四是遇到群众投诉举报一些疑似问题食品时,可以通过现场快速检测,给消费者及时、准确、满意的解答。
三、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食品快检技术应用推广工作已经开展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在基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应用时间不长,从上而下也没有形成完整又明确的配备和应用指导意见和方案,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难。
(一)认识不够,投入不足。基层监管工作人员以前很长时期就只能依靠眼看手摸、口说笔述,需要检测就抽样送检,这就使得大家形成了一定的工作习惯。对于快检技术在日常监管工作中产生的作用认识还不全面,这就导致时常出现配备的快检设备出门不带,药水试剂闲置过期的现象。同时,基层单位资金有限,食品快速检验的配套设施不全,缺少基本实验试剂,检测项目较少,导致有些快检试剂买回来了也无法开展检测,而且大多检测项目只适用于农贸市场部分食品,不能对流通环节的诸多食品种类进行检验,影响了整体工作的开展。
(二)人员有限,能力不足。基层监管工作人员较少,任务重,检验人员培训较少,食品检验专业知识欠缺,操作方法不熟练,也还存在问题导向不够明确,快检筛查目的不够清晰,直接影响了检验结果的精准度,加之由于人员调整等原因造成检验队伍不够稳定,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无人能够从事检验工作的状态。
(三)相关机制尚未完善。快检室管理制度、快检操作规范、快检人员职责、工作制度、检验计划以及问题食品后续处理等方面的统一机制还未完善,快检工作还未与日常食品安全监管充分衔接。
四、对策建议
如何让快检室充分发挥作用,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地摸索。
(一)加强队伍建设。一是引进食品检验专业人才,通过定期开展培训,提高检测水平,加强质量体系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督促检验人员遵守行为准则,依法检验。二是拓宽学习平台,达到统一标准、互相学习的目的。比如,定期开展相互学习,促进工作交流、共同提高。三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制订快检工作考评标准,通过必要的激励机制,将工作量、工作质量与对监管所的考评挂钩,激发积极性。
(二)落实经费保障。一方面需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食品安全专项资金的投入,及时补充更新食品快速检测设备、试剂及易耗品,增强技术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优化整合资源、专项资金集中投入,保障快检工作的全面有效的开展,适应监督管理及广大群众对食品安全信息的需要。
(三)构建快检体系。一是严格工作制度。统一标准,建立一套符合实际的快检室工作制度,快检室按照各项制度规范运行。从抽样记录、检测流程、检测结果记录到后续结果处理登记等都要确保规范、清晰、统一。二是制订食品安全快检计划。根据各地食品安全状况、居民饮食特点、易发多发问题等情况,制订快检计划,避免重复抽检,实现快检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
(四)强化后续处置。检测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于监管工作,为日常监管提供针对性和靶向性指导,从而提高监管工作的效率。在食品快速检测中发现的不合格食品,要及时做出相应处置,当场监督经营者及时下架,暂停销售和使用,对现场销售的库存食品立即实施查封扣押等临时控制措施,及时告知食品药品检测中心进行抽检后送法定检验机构进行检验,根据法定检测结果依法处理,切实提高监管效率。